《五号屠场》
前言
最终还是写下了这一篇,基于两点理由。
我对《五号屠场》的期望不符,我知道它是一部黑色幽默的小说,我以为它更多的是基于对战争本身直接的叙述,通过各种冷笑话,来嘲讽战争。在后记中我才知道,Vonnegut 是并不是要描述战争本身带来的灾难,而是说明战争会带来的扭曲和伤害。“传统的现实主义细节虽然可以反映战争的血腥和恐怖,但似乎已经很难唤醒被暴力麻木的心灵”,因而这一点是值得说明的。
其次是费曼学习法。我的确希望看到德累斯顿相关的战争带来的残酷的景象,《五号屠场》没有给出,因此需要自己去补充。
搁置一下把,后续有精力再写。
不是好士兵
我目前的状态是很斤斤计较,大家都关注、讨论、批判战争中的某些大灾难大屠杀,给我一种是在默认战争合理的框架下讨论问题,人们不关心那些腐烂在无主之地的无名之辈,战争本身的不正义渐渐弱化成了战争中发动大屠杀的人的不正义。若无战事,何来屠杀?真正应该批判的是战争本身,就像 Doctor 所言:
When you fire that first shot, no matter how right you feel, you have no idea who's going to die!
早在俄乌战争爆发之时,船长的发言就精彩得我觉得名垂千古:
在任何战争爆发的时候,你的本能反应应该是: 对罹受战争之苦难者的关切与共情; 对发动战争之黩武者的愤怒与不齿; 对鼓吹战争之蛊惑者的警惕与远离; 对导致战争之众缘由的知晓与反思;
你的本能反应不应该是: 对战争双方所在国之公民诉求的幸灾乐祸与冷嘲热讽; 对发起战争的政治强人赋以宏大梦想的诗意幻想; 对美化战争而追求“血色浪漫”之徒的赞美与认可; 对战争的肇始以轻率与无视常识的方式自圆其说;
战争,是人性之劣种开出的恶之花。 每一个在战争中消逝的声明,都是一部对人性之恶的控诉。 每一个在战争中毁灭的家庭,都是一封对人类良知的求援信。 你可以为战争目的做正义辩护,但作为手段的战争本身,永远是不正义的。 战争不是勇气的代名词,而是懦夫与蠢材的遮羞布。 因为只是没有勇气与智力解决问题的人,才会用他人的生命与福祉,换取自己的利益与安全。 而他们只有在安全的时候是勇敢的。
或许我永远成为不了将军,我受不了手下的牺牲;更多时候我宁愿自己去死;在死这方面也不想麻烦别人。
德累斯顿
德累斯顿(Dresden),是德国萨克森自由州的首府,德国东部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德累斯顿虽然不是唯一被第二次世界大战轰炸毁坏的德国城市,但是1945年的德累斯顿轰炸成了战争中最引起争论的事件之一。[1]
1945 年初,西方盟军统帅部开始考虑如何采用战略轰炸机武力援助苏联。他们计划轰炸柏林和其他几个德国东部城市,协助苏军前进。现在假定身处战争的情况下吧,就先不考虑它本身的正义性。为了战略价值的轰炸是不错的,对大城市的攻击一般都是破坏兵工厂,切断生产、交通、供给,以打乱敌军的作战计划。英国皇家空军参谋部在所写的文件中申明,他们下达采取轰炸的命令,旨在“破坏通讯”,是为了阻碍德军的东调和撤退[1]。
然而,最终造成的伤害是却不可估计的。从地狱喷涌而出的烈火吞噬了城市,砖瓦堆叠,连绵如山。被烈火淬过的焦黑的钢筋倔强地立着,却好像风中摇曳的枯藤老树。浓烟弥漫,热得冷寂。枯骨如同化石一般,记录着庞贝大火的可怕——只不过这次大火由人类点燃。
这次大轰炸成了二战中争议最大的事件之一,理由如下。
最大的理由就是,战争也应该讲究战争中的德行(放屁),所以轰炸应当只针对有价值的战略目标。而此次轰炸却夺走了无数平民大众的生命,多少无辜之物被卷入其中。
德方的态度在意料之中:仅是把这次轰炸用作反对西方的宣传工具。夸大死亡数字,渲染灾难的景象,通过敌人的残忍来掩盖自己的残忍,进一步激发国内的民粹情绪。无辜者的血化作墨,浸成宣传册子上的口号和标语。
英方则有更多的反对的意见,这次轰炸是散布恐怖和肆意破坏。事先赞成把德累斯顿列入目标进行轰炸的丘吉尔,事后却对该事件划清界限。
根据《五号屠场》后记的所言,美国政府也在国内封禁有关德累斯顿轰炸的消息——毕竟美国也参与了这次轰炸行动。
因而 Vonnegut 作为少数的德累斯顿轰炸中的幸存者,自然需要发表一些话语来说明当时的真正的情况。这也是《五号屠场》诞生的初衷。
光怪陆离
整本书的结构比较混乱,因为战争本身就没有什么秩序可言。
比尔·皮儿格林是一个经历过德累斯顿轰炸的人——其实就是 Vonnegut 的自我投射。他首先参军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役期间成为战俘,辗转多出集中营和监狱。期间看见各种各种魔幻的事情:战争中血淋淋的残忍的场面的直射,沉迷于战时英雄主义幻想的士兵,对谋杀和酷刑津津乐道的变态。最可怕的应当是,老埃德加·德比,一个富有同情心且有胆识的人,因为在德累斯顿轰炸之后拿了一把茶壶,违反非常时期的禁令而被枪决。
比尔·皮儿格林换上了严重的 PTSD, 仿佛自己在时间中穿越:不过是活在过去的阴影中走不出来,各种痛苦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分不清现实和记忆,在支离破碎的虚幻中度日。或许他早就已经不在,这些回忆只是记录在某个洒满灰尘的日记本上?
生活中所见一同杂糅在一起,科幻小说给他自己错乱的记忆,让他自己曾被外星人绑架。色情杂志上的某个女星让他更加破碎,甚至以为自己和她一同在外星人的星球上赤身裸体地生活。他们被关在透明的飞船上,如同马戏团一般给外星人表演人类的原始的生活。
而他最喜欢的科幻作家,是出自同病房的病友之口;那个所谓的科幻作家,基尔戈·特劳特不过是他们街区的某个游手好闲而废话颇多之人。
比尔·皮儿格林自然相信他那一套理论和记忆,不能说逢人就说,但在别人眼里他显得那么不正常。他渴望的特拉法玛多外星人象征的是一种和平、一种稳定,所以经历过战争的他才希望把这种观念传播给全世界。
后记
《五号屠场》中不乏一些黑色幽默的笑话,只是全书有事没事就来一句"事情就是这样",我不太喜欢这种;巴克曼的风格类似这种,总是会加一些闲话,使得行文看起来自然、口语?
一开始看完感觉就一般般,但看完后记再去查了一下维基百科,还是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