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前言

最开始听到《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是在江南的《龙族》里,但是的场景应当是凯撒和楚子航去追路明非时,汽车半路抛锚,然后提到这本书。实话实说,这个标题的确把我吸引到了,两个我怎么都不会觉得有关系的,一边是硬核的维修工程,一边是深入心灵的无可触碰之物(如果它真的是某种事物的话);于是我想,这个作者应当是一个高手,一个神棍。

那是多年前的事情了,真正把这本书放上书单是在前两年,当时同事推荐给我一本计科的圣经《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计算机变成的艺术,于是想起了《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立马把它添入了书单。

真正开始读这本书是为因为学校书吧建成,号召捐书,思来想去,在书单里挑了一部特别的书,于是就下单了《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途断了十多天,不过最终还是看完了。

简介

父子骑摩托车横跨美国,一路上遇到各色的风景和人。而文中穿插了各式各样的哲学思考,整个思考是都是紧紧围绕所谓的“良质”(Quality)展开,它把这个跟禅做了类比。一开始我以为它所论述的内容更多与佛教,即宗教的一些信条或箴言,结果它是哲学的探讨。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是有副标题的:“一场对价值的探讨”(An Inquiry into Values),全文追问的良质,其实就是对价值的追问。

写作风格

一个豆瓣上的网友评论:

我觉得没有什么比看这本书,注意力却全都被修理摩托车的章节吸引更糟糕的事情了……

故事从父子的摩托车之旅开始,然后引出各种回忆,稳定后的行文结构大致是,一段摩托车之旅的叙述,然后插入一段哲学论述,如此循环。我倒是对这种风格很感兴趣,如果写到好的话,应当可以实现一部书写两个故事:把形而下的段落单独抽出来,整合在一起得到一篇绝佳的故事;把形而上的段落单独抽出来,整合在一起得到一篇精彩的哲学论述。不管看哪个都可以获得月的的审美体验。

倘若故事和讨论之间的切换还能够设置一些适当的衔接,或者主旨内容相似的部分放一块,那将是一个绝杀。或许多年以后我会写出这样的一部著作吧。

书中哲学谈到的段落是基于一个名为斐德罗(Phaedrus)的人的经历和思考,其实这个人就是“我”。当初因为对良质和哲学的思考,“我”逐步走火入魔,精神渐渐出现问题,最终还是精神崩溃,住进了医院。行文中已经提示过“我”就是所谓的斐德罗,比如他去到曾经的工作地点,遇见曾经的同事,若有所思的回忆和同事的反应;加之“我”对斐德罗思想如此之深,且一次次相同的梦魇,这些都指向“我”曾经历过一次严重的精神崩溃。

Quality

反抗科技

第一个议题便是对科技所带来的新事物的思索。一开始与父子同行的是还有一对约翰夫妇,他们对科技进步持反对态度,且男人约翰极要面子,低不下头。“我”对摩托车的构造和维修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因而面对摩托车出现的问题,“我”能够指出问题所在,而约翰则完全嘴硬根本不认同。

他们一面需要科技,一面又要诅咒它。我相信他们很明白这一点,而这正是他们对整个环境不满的原因。

嘴硬之人并非不知错,也并非不承认错误,只不过是不情愿在他人面前承认错误而已。

作者的一个比喻我觉得十分贴切:

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

真正超脱之人便是如此,自然而然地接受各种各样的事物,心平气和地接受世界和社会的变迁,或进步或倒退,他们都能淡然处之。这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但并非我所追求的态度。如果时代真的衰退,我一定会是一个摇滚小子,头上带着“垮掉的一代”或者“嬉皮士”的帽子,大声高呼“We Never Fade Away”。

我自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反对科技的人大大减少。你还能说你会在离开手机之后更加快乐吗?

二元论

本书提出的中心概念是良质,我认为它是类似于柏拉图的善,代表最高的价值和追求,且客观存在。

书中批判传统对认识论的二分法,即把认识分为基于理性的古典主义和弥漫情感的浪漫主义,简单就是我们所谓的理科和文科。

前半部分,“我”的态度是偏向于古典理性主义的,当然是因为摩托车的维修艺术,他精于此道,对摩托车的热情和构造的了解,使得他能够体会到这个过程中的逻辑思维的美感,体会到的是分析和形式的美。而在后半部分,斐德罗又批判亚里士多德,认为亚里士多德过于重视辩证法而贬低修辞;而辩证体现的正式理性的、客观的、具有科学精神的思想。

当前的时代,古典文化和浪漫文化产生了日渐严重的冲突,两个世界逐渐分离。斐德罗想要调和这种矛盾,希望提供一种解决方案;他给出的方案就是良质。

斐德罗摒弃传统唯心和唯物的对立,认为这个世界由心、物和良质组成。我看出的,斐德罗真正要做的,是把良知完完全全地摆到世人的面前,尤其是在这个社会。

在哲学上有一个分支专门讨论良质的定义,就是所谓的美学,它提出来的问题就是何谓美感。

对良质的追问,就是对美的追问。斐德罗尝试着对良质下定义,失败了;这也正对应历史上美学研究的转变,即美学本体论的消亡:对美的本质进行追问是困难的。随后斐德罗进行的尝试便是前面说的,把良知的重要性提上来,甚至为此把它和物质精神放到同一个平面上。

信息时代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关注于现实生活,视野便被锁定在客观事实上;人们不再关心“应该是什么”,而去关心“实际是什么”。人们渐渐丧失了对美的追求,对生活中的苦难——他人的、自己的——都默认地视而不见。

或许你会说:我们生活中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美啊,手机上也不乏这种美。所以作者说:

有一群人从来不知道世界上有良质的存在,为了制造所谓的没敢和利益,就在科技丑陋的外表上蒙了一层厚厚的浪漫的虚伪。

价值

真正的祸首并不是科技本身,而是科技所带来的一种趋势,物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价值的缺失使人的生活变得麻木,许多人的日子都仅仅是做着事情,不带激情,不求进步;追求秩序和稳定,减少自我和思考。

真正的价值是卓越,它指的是一种对自己的责任感,暗示的是对生活的完整或唯一性的尊重。

这也是我的毕生追求。

Powered by Org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