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夜车》

这本书是刷淘宝时无意看到,封面如夜空般深蓝的底色,标题用白色和红色的线条标记,像是一位画师用燃料一笔做出。我的第一感觉是上世纪后期的赛博朋克的风格,带着像素和迷幻电子。加之其名字《里斯本夜车》,一条道路的两侧的路灯铮亮,驾驶机车一路狂奔,狂躁的引擎和烟云般的电子合成乐充斥整个夜空。

虽然实际内容和想象一点不搭边,但还是获取到书籍之后快速读完。

戈列格里斯是一个语言学教授,多年来一直过着一层不变的生活(经典起手式)。一个奇怪的经历让赖蒙德·戈列格里斯选择放弃目前的生活,跟随一本书的指引,乘车来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

戈列格里斯遇到了一个奇怪的女人,讲着葡萄牙语。这段经历让他寝食不安,随后找到了一个书店,发现了一部书《文字炼金师》,葡萄牙文写作,作者普拉多。于是戈列格里斯凭直觉,千里迢迢去普拉多的故居,考查他的生平。

因此故事有两条线,普拉多生平的追溯,和戈列格里斯的认知升华。

普拉多的线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关于“救赎”。普拉多是一位医生,医术精湛,救人无数,因而也广受爱戴和尊敬,直到他救了一位人称“里斯本屠夫”的秘密警察的命。

作为医者,他尽了自己的职责,拯救了一个病人的生命;但他救的却是一个屠夫的命,这个屠夫在此之前已经迫害了许多人,百姓和民众每时每刻都在诅咒他下地狱。而普拉多把他救活了,或许他日后还要去收割无辜者的鲜血。人们也因此而排斥他、远离他;他不再德高望重,反而一夜之间被千夫所指。

这里涉及到问题便是“恶人得救”的问题,即一个恶人是否可以应该被拯救。如何看待一个恶人之前的所作所为,以及他接下来还会作恶的可能性。一个非狂热信徒获得一次在二战发动之前便可刺杀阿道夫·希特勒的机会,我想人们应当会毫不犹豫;假若这个人是犹太人,那即便同归于尽也义无反顾。

从历史的角度去回顾,我们理所当然地觉得这并不是不正义的行为——如果觉得是,那请想想在因他而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逝去的生命以及被种族屠杀的犹太人吧。可是当一个恶人跪倒在你的面前,此时此刻,你握着一把屠刀,你真的应该杀掉他吗?或许 Batman 的做法更适当一些吧:审判是法官和侩子手的责任,而医生只负责救人。对于那些曾经被拯救过的却选择成为恶人的人:

I won't kill you, but I don't have to save you.

为了获得所谓的救赎,普拉多最终选择了加入独裁反抗组织,就是希望做出让世人知晓自己内心的责任与正义,而这个过程只是他希望给自己的一个证明。他做了医生该做的事情,他不需要证明。

至于戈列格里斯的线,要探讨的问题便是认识,特别是对自我的认识。这一点当然是基于普拉多的事迹,普拉多是通过别人认识自己,别人对他的评价显然更高于他内心理性所认知到的责任。

戈列格里斯便是在里斯本之旅才重新认识自己。他的部分经历与普拉多相似,都是自幼边沉浸于书海之中,典型的书呆子类型,他的确知道的很多,但又知道得很少。普拉多从未表白过的渴望:能当一次玩球的男孩该多好!戈列格里斯在街头中尝试着新的西装、吸烟,去做一些新的事情,收获不一样的体验。

关于自己的故事,外人描述的更准确,还是自己的更接近真实?这真的是你自己的故事?

不过我对整个故事并不是很满意,文学的角度它并未给我多大的审美,而哲学和美学的角度也并未给出论证,这一点上我觉得《里斯本夜车》比不上《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Powered by Org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