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潜水艇》
前言
记不清是在哪个视频,或是哪条评论里提到了这本书,总之就是一直在书单里,并且名字萦绕耳边;似乎源于某次对博尔赫斯的探寻?《夜晚的潜水艇》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的一篇小说与书本同名——共收录了九个故事。这些故事深的我心!一是作者的笔凤文风,正正击中了我这个油腻的伪文艺青年敏感的内心;而是他创造的幻想与梦境过于斑斓,使我迷乱:在惊叹其天马行空之时,又仿佛看见了世界的另一个我——我的那些漫无边际、没有归依的情感、思绪、体验都被写进了故事里。
齐神开设的数学课系列叫“数学潜水艇”,意在数学的汪洋中探索真理与美。夜晚的潜水艇也是幻想中的一首潜艇,前往只有自己能够触及的灵感之殿堂。
夜晚的潜水艇
在这狂风暴雨的寒夜我从蒙得维的亚起航。
拐过塞罗的时候,
在上甲板,我丢下了
一枚硬币,它熠熠发光,又沉入泥浆,
一件光明的事物,被时间与黑暗吞没。
我感到,我做出了一件不可挽回的行动,
在这座行星的历史中加入了
两个连续的,平行的,或许无垠的系列:
我的命运,它是由忧惧,爱与徒劳的兴败组成,
以及那个金属圆片的命运,
流水将把它带到温柔的深渊
或是茫茫大海,大海仍在啮咬着
萨克森人或维京人的赃物。
我睡梦与警醒的每一个瞬间
对应着那盲目的钱币的另一个瞬间。
有的时候我心怀愧疚之感,
有时,则是妒忌,
因为你置身于时间与它的迷宫,像我们一样,
却一无所知。—— 博尔赫斯, 《致一枚硬币》
故事以博尔赫斯的诗歌为灵感,构造了一个割裂的世界。陈透纳——印象派画家、象征主义诗人,这很像我,虽然我既非画家又非诗人——是一个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人,他把自己的卧室想象成一艘潜水艇,每晚都驾驶它去各种奇妙的地方探险。当然所有的幻想都会被现实所击碎:“高考、就业、结婚、买房,这些概念从来都漂浮在我的宇宙之外,从这时起,才一个接一个地坠落在我眼前。”最后的情况就是,生活这个沉重的事物消磨了他的想象力,他“泯然众人”。
目前我的状态还夹杂与陈透纳的前后变化之前,我的精气和心力集中在形而上的对真理的追求,而我的身体和浅层的注意力都在所谓的现实的繁杂的、非人的、异化的工作上。我向来不与他们讨论房车,也就意味着我向来不参与讨论,与同事一起吃饭更多是听。如果真要说的话,也是吐槽学校里面遇到的各种奇葩。
有时候会和一些远方的、可能不存在的荒街老友谈谈虚幻之物,聊聊数学,聊聊社会,聊聊人生,聊聊存在本身。正如我写下的这些苍白的文字,就是陈透纳画的潜水艇,更多时候可能并不想让人知道,只是自娱自乐。
我承诺我会在毕业十年之后依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如今我觉得,在被人扔进棺材之前,我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竹峰寺
寺庙中藏着一块石板,上面刻着前辈写下的绝美的经文,任何见过它的人都会被它所震撼,“宗教的庄穆和生命的华美,于刹那间,相互契合,彼此辉映,想来是极其动人的。”于是后人便想尽办法得到这个无价之宝,其中包括住持的一个弟子。无论如何打探,住持闭口不言;无论如何寻觅,却不见碑文丝毫踪影。
这是故事的明线,暗线则是作为讲述者和旁观者的“我”,工作失意,老家拆毁,“生活的隐秘支点,如今一一失去,我不免有种无所依之感”。我一直手握着老家的钥匙不放,希望事物按秩序运行,不喜欢骤然的变更。
最后反而是“我”先找到了传世碑文的去处,它作为桥板架设与小河之上,被世人踩遍却无人发现。在看到绝美经文之后,“我”也释怀了心中的梗阻,把老家的钥匙留在藏匿之处,不把这些秘密告诉任何人,“我一路走下山去,不知何时会回来。”
故事本身并没有过多地触动我,我更喜欢他里面用的华丽的、优雅的辞藻。比如在谈到黄昏时:
坐了几个黄昏,我似乎有点明白了。有一种消沉的力量,一种广大的消沉,在黄昏时来。在那个时刻,事物的意义在飘散。在一点一点黑下来的天空中,什么都显得无关紧要。你先是有点慌,然后释然,然后你就不存在了。
传彩笔
这应当是我最喜欢的一篇了,它以一个问题为核心进行展开:
如果你可以写出伟大的作品,但只有你自己能领受,无论你生前或死后,都不会有人知道你的伟大——你愿意这样的一生吗?
故事的叶书华梦到一个老者,老者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他自然觉得这很好,能领略世间最美事物,而这事物还是由自己所创造,这种事情绝对是异常欣喜和令人振奋。他在梦中接过老者的笔,第二天写出了千古绝句,希望给别人分享杰作,结果别人只能看到一方白纸。
一开始他并不在意,完全沉溺于美得机制的创造之中,欣赏美的诞生过程:
我先是试着写了一秒钟。也就是说,我写下了这一秒钟内世界的横截面。蜻蜓与水面将触未触,一截灰烬刚要脱离香烟,骰子在桌面上方悬浮,火焰和海浪有了固定的形状,子弹紧贴着一个人的胸膛,帝国的命运在延续和覆灭的岔口停顿不前而一朵花即将绽放……
啊,真是佩服作者的想象力和笔力,这段描写甚是精彩,对事物的具体、深入而细致的把握,在将它们从被名字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任其生长。在阅读阿多尼斯的诗集《我的孤独时一座花园》时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对意象加工修饰,或者打破桎梏将其解放,以诗歌的、浪漫的、富有激情和想象的方式重新演绎这些意象。
随后叶书华开始追求真正不朽的东西,于是把目光转移到了诗歌:
我要写这样的诗歌,它的语言应是最优美的现代汉语,不应求助于古诗的格律,但音韵和结构如古诗般完美。文笔要节制而辉煌,吟咏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整个世界。
鉴于诗歌和漫长是相当程度上的反义词,因此这不是一首长诗,而是一组诗,但每首之间相互关联、呼应,像星体环绕着星体,水裹着水,花枝连缀着花枝。一旦我完成并记住这组诗,全宇宙就包含在我体内。
所有的山岳和星斗,所有云烟,所有锦缎和烛光,所有离别,所有帝王的陵墓,古往今来每个春天豪掷的所有花瓣,这些事物都将隐藏于我体内某个神秘的角落,并在我无声的吟诵中逐一闪烁。
天呐,作者如何写出这些精妙的词句,同故事主人公所言的“节制而辉煌”,看到一段的时候激动得浑身冒汗!
最后创作至美的热情滂湃,还是敌不过无人分享的孤苦寂寞,叶书华在梦中选择把这支笔交给了另一人,从此他失去了想象和才华,他如何也写不出那些千古名句。最后他感叹:
我不再写作,甚至也不再阅读了,我知道真正伟大的文字都存放在我们目光无法触及的地方,古往今来都如此。我对不从事写作的人肃然起敬,因为他们都有可能曾经拥有,正拥有,或将要拥有那支笔,在无人知道的地方书写各自的杰作。
它传达了两层含义:
- 每个人都曾经或正在拥有无穷无尽的幻想,它们美轮美奂,每一样都是世间的无价的珍宝。遗憾在于,这些美如天上之物的幻想,更多的是存在于过往——现实、生活、社会规训把它们凿成了粉末。
- 理念的东西是好的——柏拉图——是美的,他存在于彼岸世界,甚至难以意会,更别说言传。人类的语言时匮乏的,它不能完全把个体的思想传达给另一个个体,不能把理念的美拉到物质世界。
读完这个不得不想起 Vincent van Gogh, 生前无人问津,死后名垂千古。而故事想得站得更高:死后亦如灰尘散去,即使它可辉煌如月。
裁云记
这是第二喜欢的故事,它提到了专业和泛业,也正是我所处的境地之中,一种在选择与妥协之间的游离之地。
这个故事其实还暗含了对极端集权主义的嘲讽:元首视察城市容貌,于是街道没有行人,只有混凝土和秩序。结果元首打趣道:市容很好,只是天上的云朵破破烂烂像抹布。市级领导脸色一黑,于是云彩管理局成立。所有飘过城市上空的云都要被裁剪成特定的、合规的形状。
看到这里真的笑死了,人类对权力的自我陶醉和无限畏惧,竟使人把权力的边缘夸大到自然界中最“自然”的部分。天上的云不会看,所以云要管一下;哪天天气不好,所以也要管一下。人以一种极度扭曲的认知去恭维上级,也可能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仅仅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
故事的主人公正是在云朵管理局工作的一个员工,在一个云朵裁剪站工作。因为裁剪站需要架设在深山老林中,所以主角常年孤独一人,深居简出,因此它尝试读各种各样的书。先是研究了半年的《海洋古生物学》,然后三个月研究了建文帝的去向——建文帝家中失火,本人及其太子不知所踪——随后又研究了几个月的《云笈七签》,接着研究了三个月的永动机的历史……
这些年我像在洞穴中行走。我站在分岔处,前方有许多通道,每一条都深不见底。随手扔进一颗石子,数十年后仍传来回响。我知道随便选一个洞口进去,沿途都有奇妙的钟乳和璀璨的结晶,每一条通道都无穷无尽,引人着魔。但我就是下不了决心去选择。总是走了一段,怕再走就回不了头,又毕恭毕敬地退出来。我不知道哪个最适合我,又无法逐一尝试。选择其一,就意味着放弃了无穷减一种可能。于是我就在分岔处耽搁了许多时日,感受着所有洞穴向我吹来的阴风。
这又是写到我的心坎去了,我也渴望像他一样,有时间去研究各种各样的知识,无论是否致知,但格物的过程意外地令人兴奋和幸福。每一种人类的智慧和关于世界的知识都足以使人穷尽一生,而这个追求真理的过程必定是振奋人心的。但如果只选择了这一条路,便无法——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再把同等精力去认识其他的美的真理。一方面,我渴望成为所有领域的大师,而这些三天晒网两天捕鱼、瞻前顾后、畏手畏脚,必定使我一事无成。
纵然,人生的意义永远在于体验,永远要去“去看尽可能广大的世界”:
我在纸上把有兴趣的学问一门一门列出来。每门研究二十年的话,以我现在的寿命够研究一百二十门了。我可以花上一百年在远古的深海潜行,一百年去追踪建文帝,再花几世纪去死磕永动机,剩下的时间我将在所有洞穴间从容游荡。我将通晓一切草木的名称,熟知所有星星的温度。如果掉进某个陷阱,那就死心塌地,像抚摸着琴键,然后停下,抽出一本,就着窗前的光亮,读起来。
是的,我将一事无成。
酿酒师
《酿酒师》讲了一个很技法无边的酿酒师的故事,他酿出的酒吸收天地精华,拥有各种各样奇妙的力量。他共酿了五种酒:
- 昆仑绛,呈赤红色,透人肺腑
- 老春酒,呈青碧色,消去烦忧
- 真一酒,呈琥珀色,抹去岁月
- 无名酒,呈乳白色,忘却姓名
- 大槐酒,呈漆黑色,带走生命
故事的最后酿酒师把五种酒混成已坛,得之无色的酒。他一饮而尽,随后肉体消散,接着从别人的记忆中离去,最后永恒地消失在世界上。
《红楼梦》弥撒
故事情节略有意思,在未来的某个极权主义的社会里,人们的思想受到严格的控制——第二次,最后一篇还有一次——《红楼梦》在第一次星球大战后大量缺失,当局决定修补红楼梦,并借机修改一些消极的观念和病态的伤感,这最后导致了《红楼梦》的大破碎。
各种残片和意义不明的征兆,使得人们将《红楼梦》视为神谕,各种抄传流行民间,这自然引起当局的警觉,于是封杀《红楼梦》和红学会。
红学会认为,宇宙的意义就是《红楼梦》:
冥冥中有一条引线,由所有人的命运共同编织而成,它从天地开辟前的混沌中发端,隐秘地盘绕在万事万物之间,千秋万载地延伸。
无论是红学会还是当局,都希望得到红楼梦的中心思想,前者想看到真正的启示,后者则借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虽然我每看过《红楼梦》,但是故事本身还是比较有趣的。于我而言,整个故事就是一篇讽刺,把《红楼梦》就是所谓的“共产主义”:
在《红楼梦》产生前,战争可以分类为奴隶主阶级对封建阶级、封建阶级对资产阶级、人多对人少、北方对南方、张三对李四,但其实只有一种战争:有利于《红楼梦》产生的势力对不利于《红楼梦》产生的势力。概无例外,前者总是胜利,一连串的胜利通往了《红楼梦》。
故事有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人们根据主角的回忆,创作出《红楼梦》的的手抄版。人们如虔诚的信徒,来目睹《红楼梦》的原貌。主角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仿佛自己就是曹雪芹。科学的理论因其正确性、实践性、革命性变得伟大,而随着盲目追随的人越来越多,他渐渐变成来某种形式的《圣经》,化为神的语言没入人的信仰。而理论的解释者便成为了上帝在人间的使者,凭借自我意志对神谕修饰,逐渐成为神的化身。
《红楼梦》作为宇宙的真理或许是泛化的,它是一套理论,它的激情和对人格的肯定使人落泪。但各种势力对其解读使得理论本身被歪曲,甚至产生了各种神秘主义的结论。
李茵的湖
大致讲的是男人对女人的喜欢和思念,帮助女人寻找记忆中童年时期的某个地点。
事实上,云里雾里的,对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留恋,更多是一种伤感文学的体验。
尺波
讲的是幻想和梦境。
国王梦见一把剑,细节纹路都无比生动。于是找来一个铸剑师,要求他把剑做出来。这里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设定,铸剑师是可以铸出这把剑的,但是需要九千个夜晚来炼制药水,时间肯定不够。他向神祈祷,希望得到神的帮助。后来的梦里有个身影让他喝下一坛琼浆,醒来后他割开手腕,黑色的药水便流出。现实和梦境交融。
铁剑顺利炼成,它无法杀人,但是被划到的人都会消失。献了剑给国王后,铸剑师每日便睡,从此不再铸剑。
梦里的那个身影其实是未来的自己。他先是从未来把药水带到现在,所以铸剑师再梦的时候就能拿到药水。现在的铸剑师便需要在梦里开始去炼制药水,故而铸剑之后终日睡梦。
他预先支取了果,再用余生的每一夜来积累因。
音乐家
这是第三篇讽刺奇怪的极权主义的故事,但这几个故事的重心都不是在对极权主义的批判,社会制度本身仅仅是一个故事的框架,这种扭曲的社会制度的运作自然会产生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是令人难过的、使人遗憾的、引人思考的,《音乐家》则是从社会的、现实的问题出发,最终回归到自我的、虚幻的问题上。
未来的社会里,古廖夫曾经是一个审查员,专门审查各式各样的音乐作品,确保不会有萎靡的、消极的作品流入大众的生活——民众的音乐应当是充满正能量的、动力十足的。这也逐渐压抑和囚禁了他的思想,使得他的精神状态出现异常,最终出现了两个人格,一个人格是精神世界的,平时会写美妙的音乐尝试发布——自然不会过审;另一个人格是现实世界的,他会兢兢业业地完成工作,拦下各种可能破坏社会积极面貌的作品。
最后他终于爆发了,他完全幻想出了脱离现实的场景,他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人格(穆辛)对话,然后在脑中建构了一整个交响乐团和完全不可能的演奏环境——深水潭边、蓝鲸体内、花苞内……他在脑海中完成了一场壮丽的演出。
这种游离于真实与虚幻的边缘的情境真是深得我心,包括《极乐迪斯科》的人格自由、《赛博朋克2077》中的强尼·银手、《龙族》的路明非兄弟俩(一时想不起来还有什么了,想到再补充),一面是现实中的搏斗,一面时精神世界的志愿与交流。以后我势必要创造一部类似的作品。
后记
没有比那些幻想更盛大的欢乐了。我的火焰,在十六岁那年就熄灭了,我余生成就的所谓事业,不过是火焰熄灭后升起的几缕青烟罢了。
我的火焰还在燃烧,它很微弱,现实的大风无情地尝试吹灭它。我的火焰还在燃烧。